倩女幽魂端游更新公告
倩女幽魂端游更新公告
新闻动态
杜甫五排《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》读记

杜甫五排《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》读记

(小河西)

此诗作于天宝四载(745)。这年秋,杜甫与李白在鲁郡相遇。两人相约访问鲁郡城北的范十。两人均作诗记述此事。范十:名不详。【《元和郡县图志》卷10:“兖州,鲁郡。中都督府。”治瑕丘。】

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(杜甫)

李侯有佳句,往往似阴铿。余亦东蒙客,怜君如弟兄。

醉眠秋共被,携手日同行。更想幽期处,还寻北郭生。

入门高兴发,侍立小童清。落景闻寒杵,屯云对古城。

向来吟橘颂,谁欲讨莼羹?不愿论簪笏,悠悠沧海情。

【注释】李侯:李十二白,即李白。

阴铿(kēng):梁诗人。《陈书-阴铿传》列传28:“时有武威阴铿,字子坚,梁左卫将军子春之子。幼聪慧,五岁能诵诗赋,日千言。及长,博涉史传,尤善五言诗,为当时所重。”

东蒙客:双关。一、鲁郡一带的客人。东蒙是蒙山古称。蒙山在鲁郡东。二、泛指隐士。典“东蒙客”。《高士传-老莱子》(晋-皇甫谧):“老莱子者,楚人也。当时世乱,逃世,耕于蒙山之阳……饮水食菽,垦山播种。”后因以泛指隐士。《送郭处士往莱芜……》(唐-高适):“君为东蒙客,往来东蒙畔。”

幽期:隐逸之期约。《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》(李白):“三山旷幽期,四岳聊所托。“

北郭生:双关。一、居住在鲁郡城北郭的范十。二、隐居不仕者。典“北郭先生”。《韩诗外传》卷9(汉-韩婴):“北郭先生却楚庄王之聘不仕。”《后汉书-廖扶传》卷82:“扶感父以法丧身,惮为吏。及服终而叹曰:'老子有言:名与身孰亲?吾岂为名乎!’遂绝志世外……州郡公府辟召皆不应。就问灾异,亦无所对。常居先人冢侧,未曾入城市。当时人因号为'北郭先生。’”

落景(yǐng):夕阳。《秋日》(北周-庾信):“苍茫望落景,羁旅对穷秋。”寒杵:寒秋的杵声。《宿关西客舍……》(岑参):“孤灯然客梦,寒杵捣乡愁。”

屯云:积聚的云气。《西陵遇风献康乐》(南朝宋-谢惠连):“屯云蔽层岭,惊风涌飞流。”《新安遇雪》(宋-喻良能):“寒色今朝异,屯云万里同。”

橘颂:《橘颂》(屈原):“后皇嘉树,橘徕服兮。受命不迁,生南国兮。深固难徙,更壹志兮。绿叶素荣,纷其可喜兮。”王逸注:“言橘受天命生于江南,不可移徙,种于北地则化为枳也。”

莼羹:用莼菜烹制的羹。《晋书-张翰传》:“翰因见秋风起,乃思吴中菰菜、莼羹、鲈鱼脍,曰:'人生贵得适志,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!’遂命驾而归。”

簪(zān):簪子,用来固定头发的一种饰物。笏(hù):朝见时大臣所执用来记事的板。簪笏:喻仕宦。《秋日侍宴娄苑湖应诏》(陈-江总):“朽劣叨荣遇,簪笏奉周行。”

沧海情:寄情江海。(与宦海相对。)《论语-公冶长》:“道不行,乘桴浮于海”。典“五湖扁舟”。《吴越春秋》:“(范蠡)乃乘扁舟,出三江,入五湖,人莫知其所适。”

【大意】李白先生常有美妙的诗文,写诗有点像南朝阴铿。俺也算得是鲁郡客人,喜爱他就像自家弟兄。秋夜酒醉后同被睡觉,白天结伴一起出行。还想有一次访隐的期约,一同去寻访隐居鲁郡城北郭的范十先生。进门后俺诗兴大发,旁边侍立着清秀的少童。一直到夕阳西下寒杵声起,暮云笼罩古城。本是吟诵《橘颂》以橘为师之人,谁会贪恋家乡的莼羹?不愿讨论宦海风波,安闲地诉说江海的事情。

【诗意串述】此诗记述李白和杜甫一起拜访居于鲁郡城北的范隐士。首三联写李白。说李白诗可比阴铿,李白与我都是“东蒙客”,曾一起醉酒共被,一起携手同游,亲如弟兄。接着三联,叙述寻访范十隐居。不过杜甫对范隐士没过多描写。似乎这次寻访中杜甫更关注的是李白。接待他们的小童很清秀,他们兴致很高。夕阳西下传来捣衣的声音,暮云已笼罩任城。后二联说,都是吟诵《橘颂》品格高雅之人,并非留恋家乡留恋“莼羹”。不愿议论宦海浮沉,反复念叨的都是隐居江海的事情。李白在宦海已碰壁,或许确有游走江湖之心。杜甫尚未涉足宦海,虽然也对游走江湖有兴趣,但显然还谈不上要寄情江海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友情链接: